12月2日,寶庫「匠人說」活動在上海中心37樓的寶庫藝術中心舉行。這次活動邀請了古琴藝術家楊致儉先生作客,和大家分享——斫琴之道:古琴制作的傳統技藝。這是一場結合音樂演奏和講座的活動!讓我們來看一看現場:
獨奏《流水》
琴簫合奏《漁樵問答》
活動一開場,楊老師便為我們帶來了古琴演奏的經典曲目,無論是古琴獨奏《流水》,還是琴蕭合奏《漁樵問答》,嘉賓們聽得很認真,紛紛拿起手機錄音、錄像!
活動現場,嘉賓們反響熱烈
現場還有撫琴體驗、制作工序的展示:
撫琴體驗
了解古琴制作工藝
接著,楊老師便和大家分享如何制作一把傳世好琴,從最初的選材談起,到更多基本的技術,譬如:如何將古琴的槽腹挖好、做好大漆工藝、裝琴徽、琴弦蠅頭的制作等。
除了技術之外,師法的傳承也很重要。除了師從龔一、李翔霆兩位古琴泰斗和“江南簫王”戴樹紅教授,歷代的名琴也是他很好的老師。
在分享閱覽傳世名琴的經歷,他說:“我曾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當時馮院長非常客氣。我提出希望觀賞他們收藏的唐代古琴。馮院長告訴我,臺北故宮有相關規定,如果不是展出的藏品,即使是院長特批,也必須提前3天提交申請報告。我說可以,我愿意等三天。
臺北故宮有三張琴,兩張唐代的,一張元代的。我們過去時都戒備森嚴。經過嚴格的安檢后,戴上口罩。庫房里出來兩個人,戴著口罩,戴著手套拿著琴,就問你要看哪里,但不給讓人碰。
不管怎么樣,我真正再次看到唐代古琴的實物。古書上說“唐圓宋扁”,唐代的琴是圓的,宋代的琴是扁的,到底是怎么樣的圓?是圓滾滾的圓,還是渾圓的圓?當我看了更多唐代的琴,對唐圓的這種大氣磅礴而渾然一體的造型就有了更深程度的理解。
嘉賓提問
除了好老師的指引和好琴的閱歷,建筑學出身的他,結合畫法幾何等專業知識,用科學量化的眼光達到當代制琴的新高度。
這份研制古琴、傳承文化的匠人精神,一直是寶庫「匠人說」活動想和大眾分享的理念,也和整座寶庫藝術中心在建筑上再現各類手工藝遺承的用心不謀而合。
標簽: 斫琴之道 古琴制作 匠人精神 寶庫「匠人說」 上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