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里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古琴的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在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云影、蟲鳴鳥語及人情復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宋代《琴史》中說:"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晉時嵇康作《琴賦》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也就是認為在各種樂器中,古琴是的,具有最優異的品德,最適宜君子作為修養之具。琴音的松沉曠遠,能讓人雪躁靜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氣象,體驗內心的祥和喜樂;琴樂的潔凈精微,能讓人感發心志、瀉泄幽情,化導不平之氣、升華心靈意境。歸根結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賦》),來養成君子"中和"的品德、達成"樂教"的目的。魏晉之后,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聲"(老子)、"至樂無樂"(莊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的體現。琴音的低緩悠遠、縹緲入無,讓人由撫琴聽琴而進入一咱超乎音響之上的"無聲之樂"的意境,體驗到"希聲""至靜之極"的境界;莊子將這種虛靜的、通乎天地萬物的境界稱為"天樂","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莊子·天道》)乃是一種天人相和、無言而心悅、超乎音響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則稱之為"空"的體驗、乃是一種"無我之境"。